我的上課筆記:

    海明威是「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一次大戰發生時,他辭去記者一職,打算參戰見證這場世界的災難,由於視力問題只能以紅十字軍身份到歐洲戰場服務。海明威一生中多次身赴不同的戰場,或以戰士的身份,或以記者的身份。戰爭和戰場給予海明威很大的震撼,寫出多部反映當時亂世的著作。

    海明威作品風格嚴謹,多真實寫出自己和身邊的人,因而得罪不少人,也受到眾多批評。

    《勝利者一無所獲》(Winner Take Nothing),寫成於1933年,為虛無主義的短篇小說集。當中包含14個短篇故事,題材、角色、背景各自不同,長者達30頁,最短只有2頁。儘管每個小故事的標題看似有趣,如《世界的光亮》、《你永遠不再走的一條路》、《歪種之母》和《賭徒、修女與收音機》等,可是倘若你懷著消遣、尋樂的心態的話,恐怕會感到失望。因為14個故事都缺乏趣味性,只是一些瑣碎的人、事或場景、經歷的描述,許多乍眼看來更不知所云,或不知為何而作。 

    例如《一天的等待》中,講述一位父親勸說他發燒的兒子乖乖睡覺,兒子認為自己病重整天不睡覺,最後他被父親說服後睡著,第二天病好了。《一天的等待》表面的故事較簡單,複雜的如《逝者通史》,說到許多以我看來各無明顯關聯的事,如旅行家蒙戈派克的想法和故事、騾子和人類的死亡和屍體、人類不同的死法、一個戰地醫生和炮兵中尉的爭論和打鬥。 

    瑞典文學院把諾貝爾獎給海明威的理由是他在文學風格上自成一家。這一評價對1950年代的海明威或許並不合適,但是,他早期的作品則完美地體現了他的精湛技巧。海明威是做記者起家的,他的寫作風格受到了新聞寫作的影響。他為《堪薩斯星報》工作時,報社對記者們寫作風格的第一條要求就是,"開篇要用短句子,別用太多的形容詞"。這正是海明威的寫作風格。

海明威的作品傾向於刻畫嚴酷、理想破滅的世界中,傳統價值觀和新式生活態度的衝突。他筆下的角色往往在拋棄了舊有的價值觀之後,轉而在微忽極微的可能性中尋找立足點,這些立足點即所謂的「行為準則」,可以是鬥牛競技、狩獵、也可以是釣魚。

他的作品以原始自然主義向現代人類的墮落文明進攻;面對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有勇氣挑戰,交給現代人面對一個空虛的世界不必驚恐。

    海明威並不以傳統的散文記敘體和作者的評論來鋪陳他的小說,他擅長用有限的敘事、對話和行動來表達他筆下的角色。他曾自比自己的寫作就像冰山一樣,真正的價值是經由每個細節的堆砌才會顯現出來,而不是僅只顯現於外表。另外,提喻法也是海明威慣用的寫作手法。藉由事物的一部份來象徵整個事物,正如他筆下的人物象徵所有生活在他那個時代的人一樣。

在他所謂的「冰山理論」、提喻法,和某些故事裡多重敘事者的運用之下,一個充斥著不確定,安逸和傳統價值蕩然無存,破壞、衝突、死亡無可避免的小說世界,在海明威的筆下誕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