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39442055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觀賞這部片的同時我也想到了台灣與大陸間的情況,我們不願被共產黨統治,國際也無法認同台灣是個國家,而大陸又認為我們是他們的一部分,這樣的情形無法得到正確的解答,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改變,然而我們比較幸運沒遇到激烈的戰爭手段。片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因宗教、種族的對立其人民長久的生活在戰爭之下,他們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這些小孩生活在戰爭的恐懼及憎恨對方,在影片後段導演讓他們相處共度一天,讓原本認為仇視的對方,變成相處愉快的朋友,這些小孩的心中是渴望和平的。拉法說他們無力改變社會,這句話雖然消極,卻也表達了他們的無奈。這部片讓我們了解到耶路撒冷兒童的生活,有關天堂,我們都聽過一個故事,天堂與地獄是同樣的環境,不同的是天堂裡的人互助合作,相處融洽。而地獄的人自私自利,無法包容對方。古老的宗教聖地期待他們美麗天堂的到來。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以簡短的字句,沒有冗贅多餘的閒話,充分表達了深刻的情感。詩又常以隱喻或借喻的方法說出作者想表達的話,詩的辭藻之美,與小說、散文是不一樣的,詩句更令人印象深刻。台灣新詩受現代主義影響而出現了去政治化的生機。現代主義: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愛倫·坡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遠祖。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第一次摒棄浪漫主義對田園牧歌生活的歌頌,轉而以憤世嫉俗的態度揭露城市的醜惡和人性的陰暗,這奠定了後來盛極一時的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創作基調;而愛倫·坡則倡導所謂「使靈魂升華的美」,反自然,反說教,強調形式美和暗示性、音樂性,這些後來都成為現代主義文學中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法。

然而嚴格的說,上述兩人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作家,但他們的理論和創作卻是文學史上「現代主義」這一理念的雛形。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世界的文學,似乎是是戰爭、貧窮、流亡、種族對立下的產物,作者寫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讓我們能看到另一世界的悲慘。像以色列、阿拉伯文學是我們很陌生的區域。在網路搜尋到的阿拉伯文學是阿拉伯小說發展的歷史沿革。阿拉伯小說的雛形在19世紀末開始出現,從早期的歷史小說、言情小說,一直發展到1950年代較成熟的社會寫實主義的階段。50年代開始,阿拉伯文學進入所謂的「使命」(committed )時代。使命時代的來臨是受到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沙特的影響。沙特在1945年的一篇報導中談到,文學應該負有對國家社會發展的使命,這個新觀念經過一些阿拉伯作家的引入,影響了他們文學的發展。這個階段的阿拉伯文學作品,幾乎都是關於政治社會,和整個阿拉伯世界所關切的議題。

1967年的以阿六日戰爭,徹底瓦解了阿拉伯人的民族自尊,讓許多文學家重新省思文學的價值和地位。作家嚐試新的文學手法,來表達他們的文學意象及企圖,實驗小說由此而生。作家們開始嘗試從創作和藝術形式的觀點來寫小說,而不再一味地拘泥在政治社會或泛阿拉伯主義的主題上。許多新的、關於區域性(非泛阿拉伯)的主題漸漸出現,包括黎巴嫩內戰、挖掘石油對村落城鎮帶來的衝擊…等等。各種不同於社會寫實的敘事手法,也成為實驗小說的一個特色。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同學介紹的作品中,老師不斷的提到「魔幻寫實」。如:波赫士、伊莎貝拉.阿言德的作品,尤其是那像馬一樣大的狗,讓我覺得想像力令人驚奇及不可思議。而「魔幻現實主義」到底是甚麼呢?以下是在網路找的資料,魔幻寫實主義是本世紀六0年代拉美文學「爆炸」時期崛起的文學流派,這個主義的發生固然是拉美文學創作者推展新小說之結果,但其起源、定義、流變、影響卻是眾說紛紜。以下將就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名詞起源:「魔幻寫實主義」一詞最早見於德國文藝批評家佛朗次‧羅(Franz Roh)於一九二五年出版的專書《後期表現派:魔幻現實主義,當前歐洲繪畫中的若干問題》,他在詮釋德國後期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時,以「魔幻寫實」表示一種變動又恆常、存在出現又消失、真實與魔幻空間並存的意境。爾後被翻譯介紹到西班牙,之後被委內瑞拉作家烏斯拉爾‧彼特里(Arturo Uslar Pietri)引進拉美文壇。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戰前的文學在格林威治村多了波西米亞人激進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及世界革命,這讓我們看到文學思想的融合及多樣化的時代來臨。菲茨傑拉爾德說:「我了解在我壯年時期,在人們之間傳達思想與感情的最有力、也是最柔軟的媒介就是小說,但現在,它成了一種商業藝術的附屬品,無論它是操在好萊塢商人或是俄羅斯理想主義者手上,都只能反映最平庸的思想與最淺白的感情。小說雖是一種藝術,但已成附屬的影像的文字,在磨合中磨損了人物的個性。」這一段話

清楚的寫出了小說與電影的分別,電影是經過咀嚼將畫面直接的呈現在我們眼前,而小說卻是讓我們能細細的去品味,讓自己有想像的空間。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遠的愛人」,從一封屬名給「永遠的愛人」的信,來追尋貝多芬的愛情世界。這封信的收件人,連他的好友辛德勒也不曉得是誰,可感覺到貝多芬感情世界神秘的一面。片中表現出了貝多芬的脾氣暴躁無理,貝多芬的臉永遠是鐵青的,就像我們在音樂課本看到的他一樣,性格表現在臉上。但是在他脾氣古怪的另一面貝多芬是如此的脆弱,有著壓抑的童年、被背判的愛情、招受著耳疾的侵襲全都表現在他的音樂上。其中最令人不捨的是貝多芬將耳朵靠在琴蓋上試著聽琴聲,一個天才音樂家享受著大家的愛戴,卻患了耳疾情何以堪。另外,大家所熟知的「歡樂頌」這首曲是他回憶童年所作的,為了不受父親的鞭打逃離家門,一路奔跑到湖邊脫去上衣,躺在湖裡寂靜的看著天上的月光,讓人感受到他渴望沉重心靈的解放,奔向自由。

    在片尾貝多芬永遠的愛人是誰,這個答案令人驚訝,原來是他的弟媳喬安那,而卡爾竟是他的兒子。他與喬安那的愛情不斷的錯過,錯過相約的時間,錯過那一封表達深深愛意的信。最後喬安那卻嫁給了貝多芬的弟弟,也難怪貝多芬要如此的痛罵喬安那,原來在怨恨的背後藏著如此濃烈的愛。最後在貝多芬病危之際,他與喬安那最後一次的見面,貝多芬朝她伸出手,從眼神透露出的愛意與不捨,這時的貝多芬已不再恨她了,並將卡爾的監護權交還給喬安那,這一幕貝多芬彷彿是將最後的愛及自己的歸屬全交到喬安那手中,貝多芬對她的愛令人感動。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說家與他的時代」現在的報告用PPT的方式真的是很方便,台下的同學不僅看的清楚也聽的明白,台上報告的同學也不用直接面對台下的同學,這樣應該減輕不少上台緊張的壓力。

老師推薦的這幾位作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例如:馬奎斯是由祖父母扶養長大的、伊莎貝拉﹒阿言德則是經歷政治迫害家變,都有不快樂的童年。而珍﹒瑞斯是黑人殖民、石黑一雄則是日裔英國人他們的背景特殊。而我們這一組報告的海明威不僅有不快樂的童年還經歷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這些作家都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歷及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對週遭所發生的事融入小說的創作中,帶領著我們得以享受感覺到他們的故事。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說的閱讀與創作---九把刀,此九把刀原來是解析小說的九把刀。

這讓我改變了原來看小說的觀點,以往只重視小說的內容是否驚悚令人意想不到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