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的文學在格林威治村多了波西米亞人激進的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及世界革命,這讓我們看到文學思想的融合及多樣化的時代來臨。菲茨傑拉爾德說:「我了解在我壯年時期,在人們之間傳達思想與感情的最有力、也是最柔軟的媒介就是小說,但現在,它成了一種商業藝術的附屬品,無論它是操在好萊塢商人或是俄羅斯理想主義者手上,都只能反映最平庸的思想與最淺白的感情。小說雖是一種藝術,但已成附屬的影像的文字,在磨合中磨損了人物的個性。」這一段話

清楚的寫出了小說與電影的分別,電影是經過咀嚼將畫面直接的呈現在我們眼前,而小說卻是讓我們能細細的去品味,讓自己有想像的空間。

  而「蒙太奇技巧」常常聽到卻不了解其意,這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蒙太奇是種處理時間與空間的藝術手段,詞源自於法文中的建築語彙。電影剛開始時是原始紀錄與舞台劇般的呆板攝影,要到發展出對鏡頭的切分與重組、視角多元化與對時空的靈活轉換等蒙太奇觀念被引進之後,電影的美學特質才得已成立。英國的喬治.史密斯,美國的愛德溫.波特與大衛.葛里菲斯對於蒙太奇手法的發展均有不小貢獻。而1920年代蘇聯的庫魯雪夫利用不同照片的組合來實驗觀眾解讀,後來經過受他影響的愛森斯坦與普多夫金等人的努力,蒙太奇不但是一技術手法,同時也被理論化,提升到美學與哲學部份。蒙太奇的基本內容是指導演對於影片結構的總體安排,包括敘述方式與角度、時空結構與場景段落的佈局等。在實際創作中,蒙太奇大致可分「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已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連戲上的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透過不同鏡頭的相連或形成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涵義,普多夫金的堆積蒙太奇、愛森斯坦的撞擊蒙太奇與象徵、隱喻等都屬此類。蒙太奇可說是電影獨特美學的來源,雖然在有聲片產生後,蘇聯的形式主義式的蒙太奇影響力消退,但蒙太奇剪接概念仍對電影敘事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美國式蒙太奇American Montage 一種表達時間飛逝,或故事發展摘要的剪接技巧。1930年待起,不少好萊塢電影中出現這種技巧,而得到『美國式蒙太奇』的稱號。此技巧的特點,在於利用一連串短促的報紙標題鏡頭,如:《大國民》(1941)中,採用世界各大報均以顯著的篇幅報導肯恩的死訊,以顯示肯恩的顯赫便是一例;在《教父》(1972)中,麥克槍殺警官和黑道大哥後,亡命義大利數年,導演便以一連串報紙新聞標題告訴觀眾,麥可的案子在美國的後續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