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批評中,有關於閱讀的討論。其中一個主題是在說,每一個作者在寫作時,都會有一個理想中的讀者,這個理想讀者能夠百分百了解作者的意思,可惜的是,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而我們是現實中存在的讀者,這說明我們不可能百分百詮釋作者的意思,但有趣的部分就在這裏,就因為每一個讀者的詮釋都不是「標準答案」,所以讀同一本書會有千萬個想法。不同的人在同一時間來讀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或當他經過不同的閱歷後來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想法。

    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讀者的「詮釋創作」,這些詮釋可以讓我們對那本書有個「地圖」可以參考。也許日後在閱讀該部著作時,會發現同樣的想法,或者,當親身閱讀時,會發現不同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