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海明威的《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39542037)

《戰地鐘聲》是海明威的小說名著,在西元1940年出版,《戰地鐘聲》內容是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寫一位美國人爲追求理想而犧牲的悲劇。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結構嚴謹、情節複雜,人物刻畫真切,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脱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爲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這部小說的時空背景是1937年夏天,西班牙內戰方酣之時,內容在描述游擊隊炸橋的經過。海明威將這一攻擊行動的劇情壓縮在四天之內,營造出極度緊張的氛圍,也藉此突顯人物的個性,劇中人物始終擺盪於理想的執著與無力感、信心與自我解嘲、歡欣與絕望的兩極之間。他們既具有高貴情操卻又詭譎莫測,精明能幹卻凝聚力和紀律不足,具有高度勇氣卻無效率。

海明威用熟鍊的筆調寫出了戰事的緊迫和參戰軍人的焦慮。很多時候,人們都在做出選擇時,常常來不及考慮、來不及做出正確的決定。信心往往會在失敗接踵而至時潰堤,信任和團結則會因為自我主意或意識形態而互相衝突,勇氣和衝勁每每被命運玩弄,無法實現理想。但是驀然回首,每一個環節,只要是曾經努力過,生命的亮度不會減弱,只會更加輝煌。

《戰地鐘聲》這本書在1940出版,而大家熟知的則是在1943年原著改編的電影。由賈利‧古伯飾演參加西班牙內戰的美籍教授羅勃‧喬丹,在炸橋行動中與瑪莉亞相遇相愛。兩個人都是受過身心創傷的人,短短四天,他們彼此付出殘缺但又完整的愛給對方,即使最後無法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們的愛也足以撼動人心。

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是在形勢所逼下,羅勃要負責炸橋,他必須守住起爆器,也就是說他必然犧牲;雖說他也可以決定逃跑,和瑪莉亞一起遠走高飛,享受愛情。海明威的男主角是英雄,有責任心,不可能走人。羅勃在極短的時間內,決定留下來,因為他想通,他和瑪莉亞已經融為一體,只要瑪莉亞活著,等於他也活著,他對愛情的認知是「愛情價值不能用時間長短來估量,要以愛情濃度強度來評定,只要兩人真心相愛,片刻就是永恆。」此類愛情代價極高,羅勃犧牲了,只留下黯然神傷的瑪莉亞。

羅勃臨終前對瑪莉亞說了很感人的一段話:「我們當中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另一個人就會永遠的活在他心中。」這句話看似超脫,實則道盡了戰時戀人的無奈與苦澀,這看似不完美的愛情,卻又莫名地有著讓人心神嚮往的感動。當真愛存在的時候,可以替另外一個人活著;臨終往生之時,又相信有人可以替你活著,這樣愛的力量才算是真正傳遞了出來。戰爭是如此地殘酷,無論結局是誰輸誰贏,都釀造了無數的悲劇。

好萊塢打算重拍《戰地鐘聲》,編劇大衛‧班紐夫受邀改編劇本說:「每一個精心設計的角色都極富人性,海明威比其他任何作家更能撰寫精采的對白,我喜歡這本小說的原因並不是它有個好人對抗壞人的故事,而是每一個角色都有特定的聲音、特定的性格,而且栩栩如生。」此話正表現出對海明威創作的肯定和讚賞。

外國評論家認為這本是海明威結構最完整的一部小說,也算是另一部時代的記錄,海明威成功地刻畫人物的特色、情狀,細膩地描寫著羅勃和游擊小隊隊員的愛恨情仇,還有老實忠厚的老頭子安瑟莫、油嘴滑舌的吉普賽人拉費爾、陰沉老練的游擊隊首領帕布羅、勇敢果決的帕布羅太太碧拉、滿口髒話的奧古斯丁,還有斐南度、普利米蒂弗、安德斯、伊拉狄奧......等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小說的血肉。

海明威整整用了二十多頁(中文版)的篇幅,在描寫游擊隊殘殺法西斯黨人的經過,連德高望重的神父都難以倖免,如此近乎真實的敘述,使我腦海在感嘆之餘,又多了深沉的困惑,戰爭下的人民,是為了正義而戰嗎?孤寂與哀傷凸顯烽火下「小人物」的悲劇,當西班牙獨裁者舉杯歡慶勝利的時候,這些為共和國奮戰的英魂對國家而言到底算什麼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